新农领头人

  • 新农领头人孙作好:家庭农场品牌逐步打造成百姓信得过的农业品牌,尽心竭力为全村村民打造一条长久的创业致富之路

    在青岛市即墨区南泉河头村,有一位备受尊敬的人物——孙作好。1988年,孙作好怀着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与热爱投身军旅,成为了一名上士班长。在军队里,他接受了严格的训练和正规教育,这些经历不仅锤炼了他的意志力,更加坚定了他为社会做贡献、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

    返乡创业,改写村庄命运

    退伍后,孙作好没有选择留在城市享受安逸的生活,而是毅然决定返回家乡发展农业,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2006年,面对村庄经济落后的状况,他积极组织村民进行讨论,并最终确定了由村里党员带头捐款整修道路的方案。这一举措彻底改变了村庄的命运。随着交通条件的显著改善,村民们不仅出行更加便利,生产物资运输效率也得到了极大提升,生活水平也随之全面提高。正是凭借这样的努力,孙作好被推选为村主任,并于次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正式开启了他带领村民走向富裕的伟大征程。

    在他的领导下,村民们开始开荒地、挖沟渠,建立了集中养殖区,帮助8户贫困家庭通过养猪、养牛等方式逐步脱贫。不仅如此,他还注重培养和发展乡村旅游业,将农业生产与旅游体验相结合,推出了采摘花生、西红柿等农作物的活动。这不仅增加了村民的收入,同时也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前来体验农村生活,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农旅结合,开启新篇章

    2013年,孙作好联合村民成立了即墨店集盛琳家庭农场,利用流转的300余亩土地建设蔬菜大棚。通过聘请农业技术专家驻场指导,成功实现了农作物品质的大幅提升。首年就获得了丰收,随后更是扩大种植规模至近30个大棚,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为了进一步提升农产品的质量,他还多次组织村民赴潍坊等地参观学习,回村后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详细的农业发展规划。

    在经营蔬菜大棚期间,孙作好始终坚持采用传统培植方式,确保农产品无公害,让消费者吃得放心、安心。2021年,青岛泉河头喜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成立,成为了农产品销售的主要平台。依托市场上的热销趋势,积极推进品种培优工程,目前甜宝瓜、黄瓜、西红柿等多种蔬果应有尽有。店集盛琳家庭农场已经成为了一个值得信赖的品牌,深受消费者喜爱。

    持续学习,不断进步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民,孙作好从未停止过学习的步伐。自2007年起,他多次获得“工作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他说:“未来,我将同南泉河头村的广大村民一起,共同齐心协力培育更好的农产品,并将即墨区店集盛琳家庭农场品牌逐步打造成百姓信得过的农业品牌,尽心竭力为全村村民打造一条长久的创业致富之路。”

    在这条充满挑战与机遇的路上,孙作好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不仅是一位优秀的领导者,更是一个敢于追梦、勇于担当的乡村英雄。在他的带领下,南泉河头村正一步步向着更加美好的明天迈进。

  • 新农领头人卿勇:牵头成立经济联合社,盘活黑溜宝李子园110亩,集体经济增收30万元

    在四川盆地的西南方向,有一个名叫资中县公民镇的地方。这里山清水秀,景色宜人,但曾经因为交通不便和经济发展滞后,使得这片土地上的许多村落都面临着人口流失、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然而,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一个名为高石坝子社区的小村庄却走出了自己的独特发展道路,这一切的变化离不开一位扎根乡土14年的“新农人”——卿勇。

    卿勇,这位曾在外闯荡多年的打工者,经历了北上广深的繁华与挑战后,毅然决定回到家乡,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领头人。他心中怀揣着一个梦想:要将高石坝子建设成为一个像城市小区一样美丽的新农村。2003年,卿勇带着满腔热情返乡创业经商,2011年,他正式回到公民镇高石坝子社区担任社区主任,开始了他的乡村改造之旅。

    凭借着自己在外务工经商期间积累的经验和见识,卿勇带领村民们积极探索适合本地的发展模式。考虑到高石坝子社区靠近城市的地理优势以及便利的交通条件,2019年,卿勇牵头成立了经济联合社,创建了占地3300平方米的资中县高石坝子冷链物流有限公司。这一举措不仅解决了当地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还大大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到了2023年,社区集体经济收入达到了32.2万元,相较于2019年实现了十倍的增长。不仅如此,在2024年3月,通过盘活黑溜宝李子园110亩,更是为集体经济带来了额外的30万元增收。

    为了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卿勇还从国外引进了一种名为清脆迷李的新品种。这种李子在市场上售价高达50元一斤,因其独特的口感和优良品质深受消费者喜爱。经过一段时间的栽培与改良,卿勇相信两年后,随着产量的增加和技术的成熟,将会对集体经济产生更大的促进作用。

    除了经济上的成就,卿勇也非常重视乡风文明的建设。他推行了一套创新的积分管理制度,通过细化村规民约,鼓励村民积极参与到村庄环境治理和社会事务当中。这套制度不仅包括正面行为加分机制,还有负面行为扣分规则,并配套实施‘红黑榜’晾晒和积分兑换机制,极大地激发了村民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面对未来,卿勇充满信心地表示将继续秉持初心,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乡村振兴的工作之中。一方面,加强基层后备人才的培养,由他自己亲自指导,帮助年轻人成长;另一方面,计划打造精品农旅路线,将党建、农业和乡村旅游深度融合,通过党员主导、干部互动的方式,联合村内的家庭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共同打造一条集观光、休闲、体验于一体的农旅融合线路,努力培育壮大集体经济,让高石坝子真正成为一颗闪耀在川中丘陵上的明珠。

  • 新农领头人曾燿锋:流转4.78亩土地尝试稻渔生态立体种养循环模式,实现了“一水三用、一田多收”的高效农业生产方式

    在四川省资中县马鞍镇拾童庙社区,有一位名叫曾耀锋的年轻人正在用他的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农民的精神风貌。作为一位90后的党员,曾耀锋不仅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还拥有着一颗为家乡贡献自己力量的决心。

    从建筑行业到生态农业的转变

    曾耀锋曾经在广东从事建筑行业,并在那里小有成就。然而,他内心深处始终怀揣着对家乡的热爱和希望看到家乡发展的愿望。在家乡“三农”宣传的影响下,他意识到家乡丰富的水资源和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是开展现代农业的理想之地。于是,曾耀锋毅然决定回到自己的故乡,开启了一段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创业之旅。

    稻渔生态立体种养循环模式的探索

    回到马鞍镇后,曾耀锋流转了4.78亩的土地,开始尝试稻渔生态立体种养循环模式。这种模式通过在水面种植水稻、水生植物等粮经作物,在水下养殖白乌鱼“玉龙系列”,实现了“一水三用、一田多收”的高效农业生产方式。这不仅是资中首个实施这种创新模式的项目,也是曾耀锋对于未来农业发展方向的一次大胆探索。

    克服困难,追求成功

    然而,创业的道路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初期,由于技术不够成熟,曾耀锋遭遇了鱼苗死亡和作物欠收的问题。面对这些挑战,他没有选择放弃,而是积极寻求解决办法。曾耀锋四处请教专家,前往各地学习先进的经验和技术,并不断进行试验调整。经过多次失败,他终于摸索出一套适合本地环境的种养模式,让这片土地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渔稻共生”的奇妙之处

    曾耀锋实践的“渔稻共生”模式展现出了许多独特的优势。例如,养鱼过程中产生的氨、氮、磷等物质成为了水稻生长所需的天然肥料;而鱼类在成长过程中也会吃掉部分害虫,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更重要的是,整个生产过程完全不使用化学肥料和农药,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生产出了纯天然的有机食品。这种方式不仅降低了农场劳动力和生产成本,还大大提高了作物的抗倒性和抗病性。

    政策支持与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

    近年来,资中县积极推进“大学生进农村”、“农村家庭能人”培养计划等一系列措施,旨在吸引更多像曾耀锋这样的优秀青年回归乡村,投身于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大潮之中。随着越来越多的新农人在政策的支持下茁壮成长,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美好画卷正在这里徐徐展开。

    展望未来,曾耀锋计划聚焦集体经济发展,进一步扩大“稻渔”模式规模,吸引更多的参与者,盘活闲置资产,探索新的项目,延伸产业链,甚至研发具有独特风味的“佐料包”。这一切努力,都是为了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与竞争力,带动集体经济收入的增长,共同谱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