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领头人

  • 新农领头人徐浩铖:逐渐形成完整的桑蚕产业链,年产值达到了惊人的1.3亿元,各类桑蚕产品销售额600万元

    在2025年的今天,当我们回首徐浩铖的故事时,不禁为他那份对家乡的热爱和改变乡村面貌的决心所感动。徐浩铖,一个毕业于黑龙江工程学院的年轻人,在2021年通过国家实施的“三支一扶”计划回到了自己的故乡——重庆市铜梁区大庙镇。这个以桑蚕闻名的地方,却因为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不高,长期制约着当地村民的增收。

    回到家乡后,徐浩铖选择了成为一名农技人员,扎根于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初来乍到,面对的是村民们对于新技术的陌生与怀疑,以及资源利用不足的问题。然而,这些并没有让徐浩铖退缩。他深知,要真正实现产业振兴,就必须找到一条适合本地发展的新路子。

    在遍访了百余户村民之后,徐浩铖发现,尽管大庙镇是远近闻名的“桑蚕之乡”,但大量的桑枝却被当作柴火浪费掉了。这让他感到无比惋惜,同时也激发了他的灵感:何不尝试将这些废弃的桑枝转化为财富?于是,他开始四处奔波,考察川渝各地新型桑蚕产业发展现状,并积极争取各类产业发展资金。

    经过不懈努力,徐浩铖和他的团队终于找到了答案——引入智能化养蚕企业、与西南大学共建桑蚕科技小院、建设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基地等措施相继落地。特别是当看到那些曾经被视为废料的桑枝被成功转化为食用菌棒,上面长满了肥厚鲜美的菌菇时,徐浩铖心中的喜悦难以言表。

    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有技术上的突破,更有观念上的转变。基地负责人杨昌梅回忆起那段艰难的日子时感慨万千:“以前从没想过桑枝也能‘变废为宝’。”而现在,这个小小的基地每年能产出超过300吨的菌菇,产值突破百万大关,还带动了不少村民务工增收。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庙镇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桑蚕产业链,年产值达到了惊人的1.3亿元。每到暮春时节,成片的桑葚挂满枝头,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前来采摘体验。2024年的桑葚采摘节期间,全镇共接待了15万游客,各类桑蚕产品的销售额高达600万元,旅游综合收入更是达到了800万元。

    而对于徐浩铖来说,这一切仅仅是个开始。“实现桑蚕产业高质量发展,带领更多村民增收致富”,这是他的梦想,也是他对这片土地许下的承诺。未来,他还计划建设民宿,打造四季皆美的乡村旅游胜地,让更多的人了解并爱上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

    在这条追梦的路上,徐浩铖始终坚信:只要脚踏实地、勇往直前,就一定能编织出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年轻人的力量,也为无数想要返乡创业的年轻人树立了榜样。

  • 新农领头人王志强:一名西部计划志愿者,结合大学所学,提出“大棚育肥+林下散养”模式,既缩短周期又提升肉质

    去年金秋十月,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皮山农场迎来了一位特殊的报到者——王志强。初次见面时,他穿着一身剪裁利落的黑色西装,提着公文包走向农业和林业草原中心,那时的他还略显青涩,对新的工作环境感到既兴奋又紧张。如今,当他再次出现在记者面前时,已是一位沉稳、周全的服务群众的好干部,正在耐心指导职工填写土地确权登记表。

    从西部计划志愿者到公务员

    四年前,王志强还是一名初出茅庐的西部计划志愿者,怀着满腔热情跨越三千公里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昆玉市四十七团。在这片热土上,他用专业知识与实干精神书写了乡村振兴的青春注脚。从打通红枣销路到引进“跑步鸡”,从化解田间纠纷到试种沙漠红薯,王志强的努力得到了认可,先后被授予多项荣誉称号。志愿服务期满后,他通过兵团专项招录政策考取了公务员,从此扎根边疆。

    专业是工具,产业是支撑

    王志强自幼痴迷动物,家中宛如小型动物园。高考后,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山西农业大学动物科学专业,并在大学期间创办了自己的养殖场,积累了宝贵的创业经验。2018年,他牵头的农业项目获得了第六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银奖。这段经历让他意识到,产业对于脱贫的关键作用。“专业是工具,乡村振兴需要实实在在的产业支撑。”

    创新模式助力连队致富

    在四十七团七连,王志强发现了职工散养土鸡售价高但效益低的问题。经过深入调研,他提出了“大棚育肥+林下散养”的新模式,将闲置温室大棚改造成孵化及育肥场所。首批2000只“跑步鸡”上市后供不应求,每只售价高达80至120元,职工们纷纷效仿,成效显著。此外,王志强还在沙地上试种红薯,打造了亩产量达3吨的“示范田”,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

    坚守初心,服务群众

    面对基层工作的琐碎与挑战,王志强从未抱怨过一句。无论是化解邻里纠纷,还是调解水渠占地问题,他总是冲在最前面,用实际行动赢得了村民们的信任和支持。他说:“趁年轻,多在基层锻炼,对我的成长很有帮助。”在这里,他找到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展望未来

    如今,王志强已成为皮山农场经济发展办公室的一员。站在新的起点上,他更加关注如何防止规模性返贫致贫,致力于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中央一号文件为乡村振兴描绘了清晰蓝图,而王志强则用自己的努力将其一步步变为现实。

    王志强的故事不仅是一个人的奋斗史,更是无数青年投身于祖国边疆建设的缩影。他们以青春为笔,在祖国的大地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正如王志强笔记本扉页上的誓言:“让青春在祖国最需要处绽放”。这份承诺,不仅是对他个人的激励,也是对所有有志青年的号召。在这个伟大的时代里,每个人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实现自己的梦想。

  • 新农领头人马倩:带领团队与科研机构合作,实现了基础研究与成果转化的有机结合,成为一个集生产、科研、培训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初春时节,东北大地依旧寒风凛冽,但在海城市的一个角落,“马倩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大棚内却是另一番景象——温暖如春、绿意盎然。自动浇灌营养液、精准调控温度、补光灯模拟太阳光谱……这里的一切都昭示着现代农业的魅力。这一切的背后,是一位名叫马倩的85后姑娘,她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在家乡的土地上书写了一段传奇。

    从城市的格格不入到农村的根深蒂固

    马倩出生在海城市温香镇达连村,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小镇。像很多农村出身的年轻人一样,她的目标是考上大学,离开农村。然而,当她在城市中安顿下来之后,却发现自己总是怀念家乡的小菜园。“无论走多远,家乡的味道永远忘不了。”马倩说道。一次偶然的同学聚会点燃了她内心深处的梦想——回到家乡,投身农业。

    不顾家人的反对,马倩毅然辞职,回到了达连村。面对乡亲们的质疑和不解,她没有退缩,而是选择了迎难而上。通过不断学习和探索,她逐渐掌握了先进的蔬菜种植技术,并将这些技术带回了家乡。

    科技赋能,智慧农业的新篇章

    “农业不再是靠天吃饭的行业。”马倩深知这一点,于是她积极引入各种新技术,将传统的大棚改造成了“智慧大棚”。秸秆反应堆技术、智能温控系统、自动滴灌设备等一系列高科技手段的应用,不仅大大提高了产量,也保证了蔬菜的品质。

    随着科技的进步,马倩并没有止步于此。她带领团队与科研机构合作,实现了基础研究与成果转化的有机结合。如今,合作社已经成为了一个集生产、科研、培训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带动致富,共同繁荣

    马倩的成功不仅仅在于个人的成就,更在于她带动了周边乡亲们一起致富。她成立了海城市马倩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为村民们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在她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现代农业的潜力,纷纷加入到这个大家庭中来。

    “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但大家一起努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这是马倩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她坚信,只有大家共同进步,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展望未来,共筑梦想

    展望未来,马倩充满了信心。她计划继续深耕农业科技领域,打造一流的蔬菜生产基地,并致力于培养更多的农业人才。她说:“新时代的农业需要更多有知识、有技能的年轻人参与进来。我相信,只要我们齐心协力,一定能够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明天。”

    马倩的故事,不仅是个人奋斗的写照,更是新时代农民精神的象征。她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只要有梦想、敢拼搏,就一定能在希望的田野上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