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领头人

  • 新农领头人立克拢拢:使雪峰村从一个“空壳村”变成拥有280万元集体经济的示范村,并帮助115户贫困户成功脱贫

    投稿邮箱:xinnongren@foxmail.com

    在四川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民主镇雪峰村,有一位名叫立克拢拢的彝族青年,他被村民们视为“领路人”。1991年出生的他在短短十年间,以非凡的决心和勇气,将一个偏远贫穷的小山村变成了富裕和谐的新农村。凭借着20多项荣誉,包括“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和“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立克拢拢成为了新时代返乡青年奋斗的楷模。

    转折点:卖掉一切只为家乡

    2015年,在成都经营一家机械公司的立克拢拢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放弃城市的繁华,卖掉了房产、转让了公司股份,带着所有的积蓄回到了故乡雪峰村。面对家人的不解与质疑,他说:“我的根在这里,青春应该为家乡奉献。”雪峰村地处偏僻,交通不便,泥泞的道路严重阻碍了村庄的发展。然而,正是这里的高山缓坡,给予了养殖肉牛的独特优势。

    奋斗之路:从困境到辉煌

    回到村里后,立克拢拢立即行动起来,流转了100亩土地创办合作社养牛。一年下来,合作社就创造了16万元的收入,村民们看到了希望,纷纷加入。2016年,立克拢拢当选为雪峰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带领全村脱贫致富成了他的首要任务。

    雪峰村有一条险峻的通组路,被称为“24道拐”,村民进出大山需要攀爬藤梯,甚至要系绳子才能通过悬崖峭壁。2017年,立克拢拢带领村民们开始了艰难的修路之旅。面对垂直落差200米、坡度达75度的山路,他们没有退缩,而是用麻绳捆住货车,用人拉车的方式运送建材。经过15个月的努力,一条连接外界的“网红路”诞生了,不仅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条件,还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

    持续发力:走向繁荣

    随后的日子里,立克拢拢采用“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整合扶贫资金,大力发展牛羊养殖、茶叶种植等产业,使雪峰村从一个“空壳村”变成了拥有280万元集体经济的示范村,并帮助115户贫困户成功脱贫。

    到了2023年,立克拢拢更是将自己的养殖场无偿捐献给了村集体,这一举动激发了更多外出能人回乡投资的热情,带动了一波返乡创业潮。2024年调任永红乡后,他又积极筹措资金修建笋山道路,确保采笋季前打通“绿色通道”,进一步增加了农民收入。

    立克拢拢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决心,有行动,无论多么艰苦的环境都能变成美好的未来。他的青春属于这片彝乡的土地,而他也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这一点。

  • 新农领头人王琴:利用网络平台大力宣传自家民宿的魅力所在,并推出了一系列特色活动,让游客能够亲身感受乡村生活的乐趣

    投稿邮箱:xinnongren@foxmail.com

    王琴和她的丈夫原本在城市里过着忙碌的生活,每日穿梭于高楼大厦之间,虽然收入稳定,但内心深处总有一种难以言喻的空缺感。每当夜深人静时,他们总会想起家乡那片宁静的土地和淳朴的人们。随着国家对乡村发展的重视,以及一系列扶持政策的出台,他们的家乡也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看到这一切,王琴和丈夫意识到,返乡创业或许是一条实现自我价值的新道路。

    “现在乡村旅游越来越火,我们觉得开一家民宿会是个不错的选择。”这个念头一经提出,便得到了家人的一致支持。于是,他们开始尝试与村里沟通自己的想法,并很快得到了村里以及镇妇联的热情回应。“这个想法得到了村里和镇妇联的大力支持,为我们争取了政策支持”,王琴回忆道。有了这些支持,他们更加坚定了信心。

    经过数月精心筹备,去年12月,位于许巷村的“思园民宿”终于正式开业。为了给客人提供独特的住宿体验,王琴和丈夫亲自参与设计每一个细节,力求将温馨舒适的氛围与当地文化完美融合。“我们希望客人来到这里,能感受到家的温暖,同时也能体验到乡村的宁静与美好。”房间内布置得既温馨又不失高雅,每一件装饰品都蕴含着当地的文化故事。

    然而,创业的道路总是充满挑战。刚开始营业时,“思园民宿”的客源并不稳定,这让王琴夫妇感到十分焦虑。但他们并没有因此而气馁,而是积极寻找解决办法。王琴利用网络平台大力宣传自家民宿的魅力所在,并推出了一系列特色活动,如组织客人一起采摘蔬菜、水果等,让游客能够亲身感受乡村生活的乐趣。“我们会组织客人一起采摘蔬菜、水果,体验乡村生活,很多客人表示很有意思。”

    随着时间推移,“思园民宿”的名声逐渐传开,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特别是在周末和节假日,这里的房间往往需要提前预订才能入住。“现在周末和节假日都要提前预订,看到客人满意的笑容,我们觉得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王琴笑着说。通过不懈的努力,王琴不仅实现了个人价值,也为家乡的发展贡献了一份力量。她用自己的经历证明,只要有梦想并勇于追求,无论身处何方,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

  • 新农领头人温晓松:“盆景式种植”理念独特且极具吸引力——将成熟的蓝莓连同盆一起端走,既能作为观赏植物又能随时享受新鲜摘取的果实

    投稿邮箱:xinnongren@foxmail.com

    在扬州的一个宁静角落,温晓松用她的智慧与勇气开启了一段令人振奋的农业创新之旅。曾经是一名幼师、后转战主播领域的她,在跟随丈夫定居扬州之后,发现了这片土地上的无限可能。一次偶然的机会,丈夫带回的一盒精品蓝莓触动了她的心弦,那甜美多汁的果实不仅让她大为赞赏,更让她看到了一个潜在的巨大商机。

    “这么好的东西,为什么不能自己种出来卖呢?”这个念头一旦萌生,便如燎原之火般驱使着温晓松毅然决然地投身到农业领域。尽管面临资金、技术等重重挑战,但温晓松没有退缩,反而迎难而上,投资30万承包了许巷村的蔬菜大棚,决心在这片土地上种出梦想中的蓝莓。

    然而,成功之路总是布满荆棘。为了种出最好的蓝莓,温晓松几乎跑遍了各地学习种植技术,并请来专家指导。面对蓝莓对土壤、水分、光照近乎苛刻的要求,她日夜守护,精心照料每一株蓝莓。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不懈努力,1500株蓝莓在黑色控根盆中茁壮成长,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盆景式种植”典范。这些不到一米高的植株上挂满了沉甸甸的果实,每一片叶子、每一颗蓝莓都凝聚着她的汗水与希望。

    温晓松的“盆景式种植”理念独特且极具吸引力——将成熟的蓝莓连同盆一起端走,放置于家中或办公室,既能作为观赏植物增添一份自然之美,又能随时享受新鲜摘取的果实带来的美味体验。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农业种植与销售的界限,为消费者提供了全新的选择。

    不仅如此,温晓松还凭借敏锐的网络思维,颠覆了传统农产品的销售模式。她在小红书上分享种植过程和养护知识,吸引了大量粉丝关注。通过互联网的力量,她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到这种既可观赏又能品尝新鲜果实的盆景式蓝莓。还没正式上市,就已经有超过50位网友预约采摘,这一切都是对她辛勤付出的最佳回报。

    温晓松的故事激励着每一个怀揣梦想的人:只要有梦,敢于追梦,无论身处何方,都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在这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时代,每一个勇敢追梦的人,都是自己故事里的英雄。她的经历证明了现代农业不仅仅是关于耕种的土地,更是关于创新、热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