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领头人

  • 新农领头人卿勇:牵头成立经济联合社,盘活黑溜宝李子园110亩,集体经济增收30万元

    在四川盆地的西南方向,有一个名叫资中县公民镇的地方。这里山清水秀,景色宜人,但曾经因为交通不便和经济发展滞后,使得这片土地上的许多村落都面临着人口流失、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然而,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一个名为高石坝子社区的小村庄却走出了自己的独特发展道路,这一切的变化离不开一位扎根乡土14年的“新农人”——卿勇。

    卿勇,这位曾在外闯荡多年的打工者,经历了北上广深的繁华与挑战后,毅然决定回到家乡,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领头人。他心中怀揣着一个梦想:要将高石坝子建设成为一个像城市小区一样美丽的新农村。2003年,卿勇带着满腔热情返乡创业经商,2011年,他正式回到公民镇高石坝子社区担任社区主任,开始了他的乡村改造之旅。

    凭借着自己在外务工经商期间积累的经验和见识,卿勇带领村民们积极探索适合本地的发展模式。考虑到高石坝子社区靠近城市的地理优势以及便利的交通条件,2019年,卿勇牵头成立了经济联合社,创建了占地3300平方米的资中县高石坝子冷链物流有限公司。这一举措不仅解决了当地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还大大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到了2023年,社区集体经济收入达到了32.2万元,相较于2019年实现了十倍的增长。不仅如此,在2024年3月,通过盘活黑溜宝李子园110亩,更是为集体经济带来了额外的30万元增收。

    为了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卿勇还从国外引进了一种名为清脆迷李的新品种。这种李子在市场上售价高达50元一斤,因其独特的口感和优良品质深受消费者喜爱。经过一段时间的栽培与改良,卿勇相信两年后,随着产量的增加和技术的成熟,将会对集体经济产生更大的促进作用。

    除了经济上的成就,卿勇也非常重视乡风文明的建设。他推行了一套创新的积分管理制度,通过细化村规民约,鼓励村民积极参与到村庄环境治理和社会事务当中。这套制度不仅包括正面行为加分机制,还有负面行为扣分规则,并配套实施‘红黑榜’晾晒和积分兑换机制,极大地激发了村民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面对未来,卿勇充满信心地表示将继续秉持初心,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乡村振兴的工作之中。一方面,加强基层后备人才的培养,由他自己亲自指导,帮助年轻人成长;另一方面,计划打造精品农旅路线,将党建、农业和乡村旅游深度融合,通过党员主导、干部互动的方式,联合村内的家庭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共同打造一条集观光、休闲、体验于一体的农旅融合线路,努力培育壮大集体经济,让高石坝子真正成为一颗闪耀在川中丘陵上的明珠。

  • 新农领头人曾燿锋:流转4.78亩土地尝试稻渔生态立体种养循环模式,实现了“一水三用、一田多收”的高效农业生产方式

    在四川省资中县马鞍镇拾童庙社区,有一位名叫曾耀锋的年轻人正在用他的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农民的精神风貌。作为一位90后的党员,曾耀锋不仅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还拥有着一颗为家乡贡献自己力量的决心。

    从建筑行业到生态农业的转变

    曾耀锋曾经在广东从事建筑行业,并在那里小有成就。然而,他内心深处始终怀揣着对家乡的热爱和希望看到家乡发展的愿望。在家乡“三农”宣传的影响下,他意识到家乡丰富的水资源和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是开展现代农业的理想之地。于是,曾耀锋毅然决定回到自己的故乡,开启了一段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创业之旅。

    稻渔生态立体种养循环模式的探索

    回到马鞍镇后,曾耀锋流转了4.78亩的土地,开始尝试稻渔生态立体种养循环模式。这种模式通过在水面种植水稻、水生植物等粮经作物,在水下养殖白乌鱼“玉龙系列”,实现了“一水三用、一田多收”的高效农业生产方式。这不仅是资中首个实施这种创新模式的项目,也是曾耀锋对于未来农业发展方向的一次大胆探索。

    克服困难,追求成功

    然而,创业的道路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初期,由于技术不够成熟,曾耀锋遭遇了鱼苗死亡和作物欠收的问题。面对这些挑战,他没有选择放弃,而是积极寻求解决办法。曾耀锋四处请教专家,前往各地学习先进的经验和技术,并不断进行试验调整。经过多次失败,他终于摸索出一套适合本地环境的种养模式,让这片土地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渔稻共生”的奇妙之处

    曾耀锋实践的“渔稻共生”模式展现出了许多独特的优势。例如,养鱼过程中产生的氨、氮、磷等物质成为了水稻生长所需的天然肥料;而鱼类在成长过程中也会吃掉部分害虫,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更重要的是,整个生产过程完全不使用化学肥料和农药,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生产出了纯天然的有机食品。这种方式不仅降低了农场劳动力和生产成本,还大大提高了作物的抗倒性和抗病性。

    政策支持与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

    近年来,资中县积极推进“大学生进农村”、“农村家庭能人”培养计划等一系列措施,旨在吸引更多像曾耀锋这样的优秀青年回归乡村,投身于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大潮之中。随着越来越多的新农人在政策的支持下茁壮成长,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美好画卷正在这里徐徐展开。

    展望未来,曾耀锋计划聚焦集体经济发展,进一步扩大“稻渔”模式规模,吸引更多的参与者,盘活闲置资产,探索新的项目,延伸产业链,甚至研发具有独特风味的“佐料包”。这一切努力,都是为了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与竞争力,带动集体经济收入的增长,共同谱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 新农领头人沈燕芬:合作社拥有成套农机作业机具总价值超350万元,有效盘活近2000亩农村闲置田地,带动村民年增收超120万元

    五年前,沈燕芬做出了一个令许多人惊讶的决定——辞去了在深圳那座繁华都市里的写字楼工作,回到了家乡增城农村。她接过了父亲手中的石乡农机合作社,开始了自己在田间的逐梦旅程。“我告诉深圳的朋友我要回老家种田,他们要么觉得我在开玩笑,要么认为这是一时兴起。”沈燕芬回忆道。然而,正是这个看似冲动的选择,开启了她作为“新农人”的精彩人生。

    起初,沈燕芬面对的是从未接触过的农业知识和技术。她跟着农户学习,日复一日地练习操作拖拉机、收割机、插秧机等各类农机设备。仅仅一年的时间,她不仅掌握了这些技能,还成为了增城区首批持证上岗的女农机手之一。她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决心和勇气,任何领域都可能成为展现自我价值的舞台。

    联合发展,共同繁荣

    开农机只是沈燕芬农业生涯的第一步。在深入了解当地农机服务行业后,她发现老一辈多是各自为战,规模有限,难以实现更大的突破和发展。于是,在2021年,沈燕芬促成了自家合作社与其他几家农机合作社的合作,组建了广州首家农机联合社。这一举措不仅帮助传统农机合作社实现了转型升级,还解决了农忙时节农机具调配不开的问题。

    在沈燕芬的带领下,合作社不仅拥有了一整套现代化的农业机械设备,包括精量旱直播机、无人植保机等高科技装备,还培养了一批年轻的农机手团队。通过科学有效的农业机械作业模式和先进的种植管理技术,沈燕芬及其团队盘活了近2000亩闲置或低效利用的土地,并带动了4个村庄的村民年收入增加超过120万元。

    品牌建设与网络营销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喜爱增城丝苗米,沈燕芬和她的团队开始着手打造本地特色品牌。从品牌的包装设计到网络直播销售,她们尝试了多种渠道来推广自己的产品。仅一个月时间,就成功售出了1万千克丝苗米,迈出了品牌建设的重要一步。

    此外,沈燕芬还积极探索“短视频+农耕”的发展模式,创建了自己的网红IP。她录制和发布了一系列展示现代农业魅力的短视频,吸引了众多年轻人的关注。通过这种方式,她不仅改变了人们对农业的传统认知,也为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农业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心系乡村,为民发声

    未来,沈燕芬期待着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加入到“新农人”的行列中来。她希望通过大家的努力,能够走出一条专业化作业、规模化生产、资源共享的发展道路,将小农户带入高效农业、绿色农业的发展轨道,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沈燕芬的故事,不仅是个人成功的典范,更是激励无数人勇敢追梦的力量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