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领头人

  • 新农领头人沈燕芬:合作社拥有成套农机作业机具总价值超350万元,有效盘活近2000亩农村闲置田地,带动村民年增收超120万元

    五年前,沈燕芬做出了一个令许多人惊讶的决定——辞去了在深圳那座繁华都市里的写字楼工作,回到了家乡增城农村。她接过了父亲手中的石乡农机合作社,开始了自己在田间的逐梦旅程。“我告诉深圳的朋友我要回老家种田,他们要么觉得我在开玩笑,要么认为这是一时兴起。”沈燕芬回忆道。然而,正是这个看似冲动的选择,开启了她作为“新农人”的精彩人生。

    起初,沈燕芬面对的是从未接触过的农业知识和技术。她跟着农户学习,日复一日地练习操作拖拉机、收割机、插秧机等各类农机设备。仅仅一年的时间,她不仅掌握了这些技能,还成为了增城区首批持证上岗的女农机手之一。她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决心和勇气,任何领域都可能成为展现自我价值的舞台。

    联合发展,共同繁荣

    开农机只是沈燕芬农业生涯的第一步。在深入了解当地农机服务行业后,她发现老一辈多是各自为战,规模有限,难以实现更大的突破和发展。于是,在2021年,沈燕芬促成了自家合作社与其他几家农机合作社的合作,组建了广州首家农机联合社。这一举措不仅帮助传统农机合作社实现了转型升级,还解决了农忙时节农机具调配不开的问题。

    在沈燕芬的带领下,合作社不仅拥有了一整套现代化的农业机械设备,包括精量旱直播机、无人植保机等高科技装备,还培养了一批年轻的农机手团队。通过科学有效的农业机械作业模式和先进的种植管理技术,沈燕芬及其团队盘活了近2000亩闲置或低效利用的土地,并带动了4个村庄的村民年收入增加超过120万元。

    品牌建设与网络营销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喜爱增城丝苗米,沈燕芬和她的团队开始着手打造本地特色品牌。从品牌的包装设计到网络直播销售,她们尝试了多种渠道来推广自己的产品。仅一个月时间,就成功售出了1万千克丝苗米,迈出了品牌建设的重要一步。

    此外,沈燕芬还积极探索“短视频+农耕”的发展模式,创建了自己的网红IP。她录制和发布了一系列展示现代农业魅力的短视频,吸引了众多年轻人的关注。通过这种方式,她不仅改变了人们对农业的传统认知,也为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农业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心系乡村,为民发声

    未来,沈燕芬期待着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加入到“新农人”的行列中来。她希望通过大家的努力,能够走出一条专业化作业、规模化生产、资源共享的发展道路,将小农户带入高效农业、绿色农业的发展轨道,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沈燕芬的故事,不仅是个人成功的典范,更是激励无数人勇敢追梦的力量源泉。

  • 新农领头人李少炳:专注于庙宇宗祠等木制建筑的木雕制作,由数控机床完成80%的基础雕刻,再由工匠手工处理20%的细节纹理

    在芹洋乡金钟洋的宁创古建木雕厂内,数控机床规律的嗡鸣声与木材散发的清新香气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氛围。在这充满生机与创造力的地方,“新农人”李少炳正坐在电脑前,全神贯注地设计着木雕图案。随着鼠标的移动,三维建模软件中逐渐显现出栩栩如生的祥云瑞兽图案,仿佛即将从屏幕中跃然而出,准备为厂房内的每一块木料披上一件精美的“新衣”。

    2024年,已经在外地从事木雕行业多年的李少炳怀着对家乡和传统技艺的深深眷恋回到了故土。他深知传统木雕艺术面临着效率低下、成本高昂以及专业人才稀缺等问题。于是,李少炳决定将在外所学到的三维建模技术与本地的传统木雕工艺相结合,创建了宁创古建木雕厂。在这里,通过电脑设计软件绘制出木雕构件的详细剖面图,并将其转化为精确的机器指令,使得数控雕刻机能够在木材上精准地雕刻出复杂而细腻的图案。

    李少炳在精密制造领域积累了多年的经验,深刻理解到如何利用现代科技解决传统工艺中的难题。他认为,数控技术不仅能够高效复制复杂的纹样,还能极大地提升生产效率。因此,他们探索出了一套独特的工作流程:由数控机床完成80%的基础雕刻工作,再由经验丰富的工匠们手工处理剩余20%的细节纹理。这种结合既保证了作品的质量和效率,又不失传统手艺的灵魂。

    如今,李少炳的木雕厂专注于庙宇宗祠等传统木制建筑的木雕制作,其产品覆盖泰顺的宗祠大梁、寿宁的廊桥对联、柘荣的神龛灵牌以及周宁的实木牌匾等多个地区,各式订单纷至沓来,填满了他的日常生活。然而,在忙碌之余,李少炳也不忘追求创新和自我挑战。他常常钻进厂房角落的“试验角”,尝试使用雕刻机加手工的方式制作一些小型木制摆件,这不仅是对他个人技艺的一种磨练,也为木雕厂未来的发展方向做了一些初步的探索。

    展望未来,李少炳计划拓宽市场,致力于开发更多种类的木雕工艺品,如烟灰缸、茶盘、牌匾和对联等。同时,他还怀揣着一个更大的梦想——组建一支专业的古建团队。这支队伍不仅要继续传承和发展传统的建筑构件制作技艺,更要亲手设计并建造一座完整的古建筑,以此实现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的完美融合。通过这种方式,让古老的木雕艺术在数字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这份源自手工艺的独特魅力。

  • 新农领头人王雪薇:中国农业可持续与绿色发展论坛会唯一的中国“新农人”代表,与全球农人共话可持续农业的实践与未来

    云南普洱,这个因茶而闻名遐迩的地方,在近年来逐渐成为全国最大的咖啡主产区和贸易集散地。这里不仅是茶叶的故乡,也是咖啡爱好者的天堂。漫步在城区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超过200家风格各异的咖啡馆,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驻足品味。而在依山傍云的咖啡庄园里,游客们可以沉浸式体验从“种子”到“杯子”的全过程,感受每一颗咖啡豆背后的故事。

    新农人的梦想起航

    王雪薇,一个90后的海归“新农人”,是这一变革中的佼佼者。她的家乡在黑龙江大庆肇源,父亲王洪波在当地被誉为“水稻大王”。尽管出身农业世家,但投身农业对她而言却是意外之喜。原本计划回国探亲度假的她,因为疫情滞留国内,从而成为了父亲事业上的得力助手。这次偶然的机会让她与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开启了她在再生农业领域的探索之旅。

    再生农业:让土地焕发新生机

    面对传统种植方式带来的土壤板结等问题,王雪薇没有选择退缩,而是迎难而上,积极寻求解决方案。通过与拜耳、雀巢等公司的合作,以及中国农业科学院专家的技术支持,他们在中国启动了首个“水稻再生农业”示范农场项目。该项目不仅有效减少了农药化肥的使用量,降低了种植成本,还提高了产量,改善了生态环境。稻田周围的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显著提升,七星瓢虫、蝴蝶、青蛙等小动物的身影变得愈发常见,村民们也更愿意来到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上散步遛弯。

    云南咖啡庄园的奇妙之旅

    受到云南独特魅力的吸引,王雪薇决定在这里开启一段新的旅程。她发现普洱不仅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还有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包容友善的人文环境。因此,她选择了在这片土地上建立自己的咖啡庄园——夏薇咖啡庄园。这座庄园坐落在离市区不远的山峦之间,提供了一个既可以欣赏美丽山景又能品尝香醇咖啡的理想场所。此外,庄园还推出了多种互动活动,如培植咖啡苗、手绘手工、木版雕刻等,为游客提供了全方位的体验。

    走向世界的舞台

    随着再生农业理念的成功实践,王雪薇作为中国“新农人”的代表,受邀参加了在法国巴黎举行的中国农业可持续与绿色发展论坛。在那里,她用流利的英语分享了自己的经验,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农业的新面貌。如今,她又将参加哥斯达黎加的2025年农业圆桌会议,继续讲述中国的农业故事,激励更多年轻人投身于农业创新之中。

    王雪薇的故事不仅仅是个人成功的案例,更是对所有追梦者的鼓舞。她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书写了一段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同时也为我们展示了农业不仅仅是一种生产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能够带给人治愈力量的生活方式。未来,她希望能够打造一个集种植、教育、培训于一体的平台,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参与到再生农业中来,共同守护这片美丽的土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